新葡的京集团350vip官方网站

您的关注是我们前进的动力-金海科康

热门关键词: 天然水蛭素 蚂蟥素

体内有癌,肚子知道?医生:腹部出现5个异样,或需警惕癌症来袭

返回列表 来源: 发布日期: 2023.12.05
64岁的刘叔数月前发现自己腹部摸着有点硬,而且逐渐隆起,因身体并未察觉到其他不适,自己的日常饮食、精神状态、体重等方面均无异常现象,便没有在意,以为是上了年纪的“啤酒肚”。
但上个月初,刘叔感觉到后背有剧烈疼痛,还伴有排尿还困难。前往医院进行就诊,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,刘叔得肚子变大根本不是“长胖了”,而是胰腺的体尾部处长了巨型肿瘤。
根据影像显示,这个肿瘤大小约12厘米,堪比一个大芒果。除了体积大,还压迫到脾脏、横结肠等部位,手术难度非常大。但为了健康,刘叔最终还是选择了接受手术。好在手术过程很顺利,术后1周刘叔便顺利康复出院。
医生说,胰腺癌是消化道常见恶性肿瘤之一,其发病隐匿,出现明显症状多数已是中晚期,患者生存率低,在肿瘤领域素有“癌症之王”的称号,建议早预防、早筛查。
一、肚子软的人可能更健康,是真的吗?
民间有句老话:“腹部软如绵,百病不来缠”。在肛肠科医生看来,这句话有一定道理,腹部软硬与健康有多重关联。
腹部就像内脏的外部“保护膜”,包裹这胃、十二指肠、肝、胆、肾、输尿管等多个器官。在这些器官中,大部分都需要参与消化,所有人体摄入的食物,都要依赖它们运作,为身体提供能量。
当消化器官运作正常,肠道就会及时排出食物残渣,腹部摸起来软绵绵;当消化器官运作异常,肠道蠕动功能下降,大便久积肠道,形成干结,腹部摸起来就会硬邦邦。
除此之外,若腹部存在肠道肿瘤,阻碍粪便排出,腹部也会有明显硬感。
面对发福的肚子,很多人不以为意。殊不知,“大肚子”一旦发硬,很可能与高血压、糖尿病、冠心病、脑卒中等慢性疾病升高有关。
肚子硬也不一定是疾病造成,对于一些老人,肚子“很难软”,原因有二:
1、随着年龄增加,肠道蠕动功能下降;
2、生活水平提高,饮食结构变化,常食用动物性食物、精米精面等,膳食纤维不足,会影响肠道蠕动速度,引起便秘。
二、腹部出现五个异样,或需警惕癌症来袭
常说“肚子大,有福气”。但现实是,肚子变大,不仅意味着肥胖,还可能是疾病信号。
河北中石油中心医院神经内科住院医师曾医生表示,若肚子出现5种异样,可能是癌症前兆:
1、频繁腹胀
吃完饭后,偶尔出现腹胀可能跟食材有关,但持续不断频繁腹胀,则可能是胃细胞癌作祟,患者同时伴有贫血、恶心、黑便等症状。
2、慢性腹泻
夏天吃坏肚子引起腹泻,多数是一次性,但长期腹泻,则要警惕是癌症引起。当患者腹泻超过3个月,同时伴有腹部不适、皮肤黄疸、异常消瘦等,很可能与胃肠道肿瘤有关。
3、腹部肿块
无意间摸到腹部异常的肿块,应马上前往医院判断性质,尤其是较大、活动性差、表面凹凸不平的肿块,需警惕是癌症或疾病的可能。
4、慢性腹痛
慢性腹痛可能与胃炎、胆结石、胰腺炎等有关,但如果反复出现慢性腹痛,并伴有乏力、食欲不振等,则要小心是胰腺癌、直肠癌等引起。
5、突然变大
腹围突然增加、肚子变大了,排除妊娠,则要考虑可能是腹腔积液引起。很多疾病可能引起腹腔积液,包括肿瘤,因此对于出现不明原因腹水,且年龄大于40,应警惕是肝癌、卵巢癌的可能。
三、科学揉腹好处多,但要注意四点
当发生肠胃不适,很多人会选择揉腹。
在中医看来揉腹就是“摩腹”,属于推拿的一种,主要作用于脾胃和肠道,通过按摩人体肚脐周围和肚子上的五个穴位,加快腹部血液循环,促进胃肠平滑肌的收缩,使腹内蠕动加强。
结合临床实际,根据历代揉腹养生的方法,总结出“揉腹六式”,有助清理身体垃圾,保持身体健康——
第一式 按摩心窝
仰卧,两手在胸前三指(食指、中指、无名指)对接,按在心窝部位,顺时针方向做圆周运动,按摩21次,再从右向左,按逆时针方向按摩21次。
第二式 指揉腹中
仰卧,双手指尖关节相对,轻放于胸骨下方腹中线上,向下按压,肚子有轻微的闷胀感后,带动皮下组织慢慢做顺时针揉动。
第三式 掌揉腹外
仰卧,两手掌放在小腹部,沿着腹部外侧,边揉边缓慢移动。
第四式 直推腹部
两拇指相对,放于胸骨下方,四指朝下,从上往下缓慢下推至耻骨联合边缘。
第五式 团揉脐周
右手抱成碗状,扣于肚脐,左手放在右手背上,带动右手顺时针环旋揉动1分钟,再逆时针1分钟。
第六式 盘坐摇转
盘坐势,上身微往下俯,缓缓摇动。先按顺时针方向摇转21次,再按逆时针方向摇转21次。
揉腹时,需要注意——
注意姿势:以直接揉摩为宜,以正身仰卧为主。
调整呼吸:练习时,必须凝神静心,保持呼吸匀畅,避免闭气着力。
观察身体反应:胃肠臑动时会出现一些生理变化,如肠鸣音,腹中温热等,都属于正常反应。
饭后不宜马上行动:揉腹不宜饭后马上进行,可在饭后半小时再做
要想提高腹部“软实力”,除了按摩,也要注意改善饮食结构,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。一旦发现腹部发硬,建议及时前往医院进行相关检查。

全国服务热线

400-127-6833
XML 地图